老蒋的结拜兄弟,49年开国大典在场,9年后毛主席下令:立即逮捕
“1958年9月8日晚十点,中南海,毛主席放下电报稿,对周恩来说:‘这人不能再拖,立即逮捕!’”灯光映在桌面的文件袋上,其上只有两个大字——杨虎。没人想到,那位曾在天安门城楼上向礼炮敬礼的“起义将领”,转眼成了叛国嫌犯。
“1958年9月8日晚十点,中南海,毛主席放下电报稿,对周恩来说:‘这人不能再拖,立即逮捕!’”灯光映在桌面的文件袋上,其上只有两个大字——杨虎。没人想到,那位曾在天安门城楼上向礼炮敬礼的“起义将领”,转眼成了叛国嫌犯。
时任公安部部长的华国锋在报告中特别注明,其中13人因罪行严重不符合特赦标准。毛主席沉思良久,挥笔写下批示:“一个不杀,都放了算了,强迫人家改造也不好”。这短短一句话,为新中国第七次特赦战犯定下基调。
在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历史上,曾经有不少的国际友人被冠以“中国人民的老朋友”之称,这其中,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应该是美国记者埃德加·斯诺了。
抗日战争已在中国大地如火如荼深人展开,日本军国主义, 不顾全中国人民团结一致,奋勇抗敌,却将罪恶的铁蹄步步伸入 我解放区。为防范日军飞机轰炸延安,我军各方多次共同研究讨 论对空作战的方案、计划。
我这里有一幅书法作品,写的就是毛主席的这两句话,简直可以用“潇洒奔放”来形容。那字迹,就像龙蛇在空中飞舞,又如同龙腾云海,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。书写者的书法技巧,那真的是没话说,太灵活了!
这幅字第一眼看上去,就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特点,那就是它的整体布局。咱们平时看到的硬笔字,大多都是一个一个竖着排的,但毛主席这幅字却是横着排的,这样的排版方式,真的挺少见的,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。
一本毛主席亲笔签名的英文版红宝书,今年在海外拍出25万美元(约180万人民币)。
过去为了在这一关不出问题,毛主席特别重视文字工作,要求不能因为文字出半点差错。文字出了差错,可能会贻误大事。所以,叶剑英元帅在主持军事科学院工作时,特别设一个把关各种文件的专家,专门做咬文嚼字的工作。
“晚上九点了,还没靠岸吗?”1953年2月20日,江面风大,值更的水兵裹紧大衣向领航员嘟囔。对话声刚落,军舰“洛阳”号慢慢收桅减速,灯火映出岸边一座古塔——安庆到了。谁也没想到,船舷内的客人是毛主席,他刚结束南京行程,准备赴武汉,临时决定在此停泊。
每当我们路过天安门广场时,老远望去,有那么多人,排着长队,环绕在您老人家安息的地方,手捧鲜花,缓缓地、缓缓地向您走去……爸爸,那是他们向自己心目中的一座丰碑走去呀!他们中有工人、有农民、有学生、有军人,有白发苍苍的老人,有满脸稚气的孩子,还有黑皮肤白皮肤的外国
1949年8月3日深夜,长沙警备司令部灯火通明。陈明仁攥着白崇禧的急电——“炸毁电厂水厂,焚城阻敌”,指尖划过“十万市民殉城亦在所不惜”的字句时,突然抓起钢笔狠狠一划。
“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,你听见没有?礼炮要响了!”检阅台下,一名身着粗呢军装的警卫员悄声提醒身旁的龙开富。龙开富抬手抹去额头汗珠,只简短答了两个字:“听见。”他的目光始终追随主席,哪怕只是一个侧影。那是他第一次在北京迎接新中国的开天辟地,却也是离开毛泽
“8月18日一早,你怎么还不去城楼?”毛主席在金水桥前转身发问,话音未落便在人群中看见了高富有。与旁人客套的点头不同,主席拖住高富有的手,笑着补上一句:“你这同志,怎么不去我家串门?”四周口号声顿时低了半拍——谁也想不到,站在庆祝大会角落里的那位国务院副局长,
“恩来,王近山现在何处?”1969年3月18日傍晚的中南海,毛主席放下望远镜,声音压得很低,却透出一股催人立刻给出答案的劲头。屋外,北京的春风裹着沙尘敲打窗棂,屋内的气氛比临战指挥所还紧。
“1959年3月,杭州梅岭山脚,您先别进去——毛主席老说您是‘老板’,这到底啥来头?”田家英边伸手拦人边压低声音。谭震林轻咳一声,只笑不语。屋里听见动静的李友九已经乐得前俯后仰,几位工作人员也都憋着笑。半分钟后,毛主席快步出来:“谭老板到了?进屋坐,汇报放一放
你知道吗?1955年,一名科学家的回归在中国引发了一场轰动。他叫钱学森,一位曾在美国被誉为“火箭之王”的顶尖科学家。当时的中国,不仅科技水平落后,甚至连一枚像样的导弹都造不出来。可就是这么一个人,他毅然决然放弃了国外的优渥生活,冒着重重阻碍回到了祖国。他的回国
这些话精炼地概括了毛主席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的重要性,历史证明,没有毛主席的思想,中国革命的历史就会改写,中国革命就会在黑暗里摸索更长的时间。毛主席的思想在中国的形成,是中华民族的幸运。
毛主席唤醒工农,创建工农联盟打造军民共同体,遭遇许多自以为是的精英极力反对与嘲讽。但事实表明,真理在伟人和他领导的农民这边——农村敌后抗日重创入侵日寇、农村包围城市摧毁蒋家王朝反动派、波澜壮阔的工农革命胜利缔创新中国,让旧社会牛马不如的人民翻身得解放,开启中华
“1949年10月16日凌晨一点,毛主席在中南海里突然问道:‘周总理,六盘山那三百人的事情,追到哪一步了?’” 周恩来放下手中的电报,沉声回答:“线索还是断在甘肃,那片泉水我们已经派人再去取样。”对话短暂,却把在座所有人的思绪,一下子拉回十四年前的那个深秋。
机场跑道还没铺完,风一吹,黄土漫天。一个小时前,中央已经拍板:周恩来立刻赴莫斯科医治右臂骨折。延安缺药缺器械,拖不得。周恩来抿着嘴角,看向这位十八岁的姑娘,目光里有疼惜,也有不容商量的决绝。